星期六, 10月 07, 2006

 

回應與挑戰》wiki共創:終結網路速食時代

原刊文章:〈歡迎補綴!

自1985年美國的理查‧史托曼發表了著名的GNU 宣言(GNU Manifesto),也就是全世界第一個大型自由共創軟體協作計劃以來,經過了20多個寒暑的發展,在最近幾年漸漸地開花成果。除了GNU這個自由軟體的作業系統計劃以外,也帶動了其他軟體如Linux kernel、gimp的發展,以及企業開放源碼下出現的Mozilla Firefox、OpenOffice.org等軟體,甚至也影響了文化界,產生了各種基於wiki這種共同寫作技術的大型共創文本作品。

以wiki技術協作的大型文本,目前最受歡迎的就是維基百科,維基百科的宗旨是人人可編輯,廣納對一個事物各種不同主觀看法,合成為一個相對更客觀的中性知識。維基百科也是美商歐萊禮公司創辦人Tim O'Reilly所描述的新式Web2.0網站之一,跟舊式的網站所不同的是,鼓勵post更甚於 get,分享甚過於擷取,集結許多的個體創意成為集體智慧。

然而日前在UDN上面一篇題為「歡迎補綴!」的文章,作者所發表其對維基百科的觀感及其負面評價,我們認為極為偏頗而需要澄清。我們認為,使用維基百科,應該摒棄舊時代「只顧擷取,吝於付出」的速食網路使用習慣。從各種自由軟體、自由文本計劃可以知道,這些計劃歡迎大家參與,發揮影響力,但不管是自由文本或是「歡」文作者所推崇的自由軟體界,都必定有其社群的根本理念、倫理、運作規則;雖然是共同創作,但不意味整個群體有義務無條件服膺每一個人的想法。

參與一個共創計劃,最重要就是了解其基本理念,但我們認為「歡」文作者對於維基百科的基本理念欠缺瞭解 。維基百科的基本理念是五大支柱,「歡」文作者的質疑,幾乎都是五大支柱所提到的基本理念,該文作者認為以「維基百科不是部落格」、「維基百科不是評論集」、「缺乏重要性」、「內容過於原創性」、「內容版權不明」、「內容不像百科全書」、「素質低下」、「中文維基百科不是漢字維基百科」等作為提刪理由很奇怪,但其實一點也不。維基百科的目標畢竟是編纂一部百科全書,文章收錄的內容本應以實在的知識為核心。又維基百科以GNU自由文檔許可證(GFDL)作為授權模式,內容都必須按照GFDL或其他相容自由授權模式加以散佈,因此對於著作權的要求也極為嚴格

至於在「歡」文中提及所謂的「政治正確」也不十分正確,維基百科強調的並非政治正確,而是中立的觀點。每篇維基百科的文章都以公平闡述每一種觀點作為目標。內容素質一直都是維基百科的爭論焦點,每個人對於素質這種不易量化的指標各有所見,不過維基百科提供表達各種意見與討論的空間,而且講究編寫者之間共識的達成,隨著許多人的討論與貢獻,各各條目自然而然會發展出一個穩定的版本,而當條目內容不佳時也有許多方式可以提醒編輯者改善。除了極端狀況,單一個人並不能獨自決定條目的存留與否,大家可以想一想,相較於其他傳統百科全書,讀者只能作為讀者,對內容連參與討論的機會都沒有呢!

從「歡」文中,我們看到許多新手共同的挫折,我們願意自我檢討,也願意在我們作為義工群的能力範圍內,盡力去接納、帶領新手們融入這個知識分享的社群。維基百科從無到有,每篇文章、每個字句、每個設計都有前人的心血付諸其中,如今的參與者也都是從過去的新手逐漸成長,新手的無力感與挫折感常常來自於懷疑自己是否被社群接納,我們一方面在鼓勵新手放膽去嘗試的同時,也希望新手可以想想:自己對這個社群的運作規則是否了解?自己要付出什麼才能獲得社群的重視與接納?

行文至此,不禁讓人想到美國總統甘迺迪曾說:「不要問國家為了你作了什麼?而要問你為了國家作了什麼?」每個群體智慧為達理念,都會應運而生其相應的規則以及倫理,以求能遂行理想。維基百科或GNU計劃、linux計劃等絕不是一種速食文化,有求必應、有問必答,沒有付出、吝於溝通是不會得到良好回饋的。就算是老牌的Linux計劃,新原始碼貢獻是否要收錄進linux核心原始碼樹,也不是隨隨便便都可以,甚至該社群也有位最終的柔性獨裁者,也就是「Linux之父」-Torvalds Linus做最後把關。不思長期耕耘,只求一時好玩,以速食心態參與自由軟體、自由文本計畫必定是痛苦萬分。

自我改變吧!參與群體創作,首重就是融入群體,孤芳自賞只能很可惜地繼續以刻板印象,看待眾人智慧的汗血結晶。編纂維基百科自然相同,瞭解五大支柱的理念後,與眾人集思廣益、熟悉內部運作的方式;少點速食性的單方要求、多些心力溝通。百科有時難免有爭鋒相對的時候,然而衝突並不見得只有負面。相反的,只要參與者保持理性溝通,在正面衝突下反而可以激出公正、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。俗話說「不打不相識」,以正面的心態來面對衝突,這在群體決策中是尤為重要的歷程,因為沒有人不曾背負挑戰而一路抵達終點。多份謙虛、多些自省,當該據理力爭的時候-例如自撰的文章莫名其妙被提請刪除-若事前功課準備充足,請大量援引客觀的證據、資料,消瀰他人的疑慮。

說些輕鬆有趣的例子,英文維基百科有「Pokémon」的條目,也就是小朋友琅琅上口的「神奇寶貝」,這對傳統百科全書來說,重要度恐受到質疑,但在維基百科中的內容卻寫得讓人點頭稱是;中文維基百科也有「衛生棉」、「牆」、「阿魯巴」、「中正路」這種看似芝麻綠豆的條目存在,然而不可否認,藉由介紹這些生活週遭事物,重新喚起我們敏銳觀察這個世界的能力。說回來,若您寫的條目常被排進社群的刪除流程,或是被列為尚待加強,建議您正面迎接別人的挑戰,溝通、提升個人寫作水準,讓人刮目相看。畢竟,優秀的補綴,誰不渴求呢?

(本文為魔法設計師、KaurJmeb、愛索、虎兒(Theodoranian)、Koika、笨笨的小B共同參與撰寫)
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「姓名標示─非商業性─相同方式分享2.5台灣版」授權條款.釋出。

原發表於UDN數位文化誌
2006/07/17

Comments: 張貼留言



<< Home